首页 | 学院首页 | 思政活动 | 时刻学习 | 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 | 典型经验 | 友情链接 

   
 
 

 

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
2018-06-04 09:41   光明网-《光明日报》

【教改透视】

作者:李清泉(深圳大学校长)

编者按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怎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且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放眼国际一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之路。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正迎来这样的新发展。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至少呈现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创新发展,即在发展道路上从追随西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二是内涵发展,即在发展方式上从高速度的规模扩张转变为高质量的内涵发展;三是协同发展,即在发展机制上从各区域、各高校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实现区域之间、高校之间乃至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

新探索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西湖大学的函》公之于众,表明筹建中的“西湖大学”正式获批。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表明传说中的“雄安大学”进入规划阶段。此外,今年两会期间,笔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多位教育专家共同倡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合作创建一所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倡议提出之后,得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高校的积极响应。西湖大学、雄安大学和湾区联合大学天南地北,名称各异,但它们承载了共同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新路径。

西湖大学的设立代表着中国一流民办研究型大学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多局限于职业技术教育或者本科教育,存在生源不足,经费保障能力弱、科研水平不高等特点。西湖大学创设之初即对标加州理工和斯坦福大学,致力于打造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并且先期已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的试点。西湖大学还参照国际顶尖大学的通行做法,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教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大学治理体系。董事会成员按一人一票平等享有表决权,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大学校长由董事会任命,副校长由校长提议。当然,西湖大学与公立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经费来源不再是政府的全额拨款,而是来自于西湖教育基金会、办学收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经费和政府扶持资金等。

雄安大学代表着新建公办高水平大学的尝试。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纲要》也提及,要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雄安大学被纳入国家规划并赋予重要使命,是落实“千年大计”的重要一环,是高起点建设的一流公办大学。雄安新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高起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尖端产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新建的雄安大学要与处于“全球创新高地”的雄安新区相匹配,发挥着基础研发、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作用。

湾区联合大学是推进境内外高校协同办学的新构想。湾区联合大学是一所“虚实结合”的新型大学,是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是粤港澳区域大学的延伸与汇聚。“湾区联合大学”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功能:一是作为粤港澳青年学生交流的平台,强化加盟高校的学生交流、交换、学分互认,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二是作为粤港澳科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大湾区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实体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协同生态。三是作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制度化、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以及合作办学体制创新。目前,深圳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筹建“湾区创新学院”,湾区联合大学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新亮点

西湖大学、雄安大学和湾区联合大学的创建思路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就创新发展而言,三校的办学思路都大胆创新,超越常规,别具一格。西湖大学依托高水平民营研究院而建,力争在短期内建成世界一流的民办小型研究性大学。这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流大学即大而全”的传统模式,也为高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湾区联合大学依托粤港澳高水平大学而建,力争建成高度开放、包容的,世界一流的教育合作枢纽与共享平台,其最大的创新不仅在于利用一国两制框架,突破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体制壁垒,也在于其颇具创意的“虚实结合”办学机制:“虚”指的是这是一个湾区各高校间交流合作的枢纽与平台,“实”指的是它有自己的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尚在规划中的雄安大学,一开始就以“新机制、新模式”为使命,将建成“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其未来的创新举措令人期待。

就内涵发展而言,三校都不再追求耀眼的数据,诸如招收多少学生,建成多少学科、多少学位点、多少重点实验室等不再成为建校的重点,而是追求实实在在的高品质与新内涵。西湖大学是“小而精”,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而且从理学、工学和医学三门学科类做起,办出可比肩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科与专业。湾区联合大学的内涵发展体现为三大体系的构建,即旨在创建促进粤港澳地区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体系、引领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的研发体系、融汇中华文化和人类先进文明的国际合作体系。雄安大学将面向世界招聘校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以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就协同发展而言,三校也有各自其富有开创精神的探索。西湖大学的协同发展体现在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发展,依托研究院办学,在实现教学与科研完美交融的同时,也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跨界整合。湾区联合大学和雄安大学皆以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己任:前者通过构建统筹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实质性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与资源整合,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后者借助首都著名高校的力量,实现雄安新区与首都的高等教育对接,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新样板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新大学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样板大学。

80年代,深圳大学等一批中心城市新大学的创建,成为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验大学。

今天,西湖大学、湾区联合大学、雄安大学的创建,很可能成为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样板。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期待三所新大学能不负历史使命,为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先行先试。我们更期待更多的新大学能不断涌现,共同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

《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1日 16版)

为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坚强保障

周建勇

2018年05月31日08: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为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坚强保障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日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轴与中枢,引领着国家前行,主导着社会变革。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只有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革命性锻造中,才能变得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换言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带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和历史经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是对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定性和定位,意蕴深远。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和战略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划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六个时间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相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党引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社会革命,旨在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伟大成果,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继续。

推动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保持革命精神和斗志

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之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必须保持革命的精神和斗志,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表现出坚强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即,《〈共产党〉短言:共产党在中国的使命》一文写道:“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免了鼠窃狗偷,哪一派有改造中国的诚意及能力?全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使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呢?这就是我们党在中国政治的使命。”

这段话振聋发聩,改造中国、改造社会、改造政党,充分体现了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与使命担当。

新时代社会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政治学者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视为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革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政治革命不易,社会革命更难;政治革命的完成,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革命的成功,法国巴黎公社、中国辛亥革命均是如此。弘扬建党之初这种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一以贯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

从成立之初仅几十人的党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的历史,是一部革命精神和斗志不断彰显的历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敢于直面问题,努力实现自我修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革命的不竭动力。

执政党同样需要保持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绝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绝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绝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以强烈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不惧任何风浪,在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让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取得成功和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内涵丰富,涉及党与非党、党的中央和地方以及党内不同部门的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如同“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确保了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将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社会革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就为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最坚强的政治保障。

(作者:周建勇,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外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关闭窗口